望京的名称有四个由来,分别是:
1、清代于敏中所辑《日下旧闻考》及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中均记有望京馆。趑虎钾缫更有历史文献记载,早在辽代,幽州东北二十里有望京馆。
幽州,即今北京城前身,位置在今略西。而大望京村,恰在东直门外,恰巧15华里,同时也确实位于京城东北,故此,完全与文献相吻合。
望京馆,又称望京驿馆,意为今日招待所、接待处之类,是进出京城的外国使臣及南来北往、东去西回的各地客商住宿、就餐之地 。
2、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中,也记载了望京的来历,京都东北处,有一座望京墩。沈括所处的时代,距今九百余年,据此推算,望京墩的存在,至少与沈括在世同期甚至更早一些。从此可见,望京地名之历史悠久。
3、乾隆时期从村中穿过的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的小河,本是一条古道,是清王朝历代皇族、显贵自京城往返承德避暑山庄必经之路。
村北地形独特,中间隆起的高岗犹如龙形,东西两侧各有一土丘。乾隆登上高岗,遥望京城方向,依稀可见东直门城门楼,于是,龙心大悦,遂将村庄正式命名望京。
4、宋辽时代,郊区曾出现多次激战,从东北的黑水、松辽平原入关的军队,与来自江南水乡的军队争夺土地,你死我活,厮杀不断。
将士们在异地他乡,十分思念故土、亲人,纷纷登上高处,远望家乡。只听见一声大喊:快看呀,望见京城了。
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望京的名字便诞生了,一直传到了九百多年后的今日。
扩展资料:
明代以前望京只为一村,明后期分出了大小望京村。两村以一条小河相隔,大望京村居东,小望京村居西。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望京村已有常住人口近2000人,440多户。小望京村则有700多人,300多户。
尽管大小望京村的人们对望京墩几乎一无所知,但说起望京的来历,村民们有一句经典的话:望京就是我们这儿。
最早被称为望京的地点,是今天的大望京村和小望京村,它们紧邻京顺路,并不在房地产概念的望京区域核心区。
望京村的老人们讲,那一年,乾隆皇帝去避暑山庄度夏路过此村,停下歇息之时回头一眼望见东直门,随即赐名此地为望京。
解放前,望京村是周边最大的村镇,所辖土地和人口最多,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庙里为泥塑关云长像,据称还有天王像,惟妙惟肖,大殿主体为木结构,颇为高大,很有气势。
方圆数里百姓是以此村为中心文革后,此庙塑像被毁,大殿改为大望京小学校,后因年久失修,小学校重建校舍时拆毁。
大望京小学在建国后至九十年代末以有限的教学水平和条件培养出不少好学生,成为乡里唯一几所可以保送学生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小学校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