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历史足迹 司马迁墓和祠 II-56,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约泌驾台佐300米处。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所著《史记》一书,开创中国通史体例,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原籍修建祠和墓。现存建筑最早是宋代修建的寝宫和山门。
2、二、砖石结构 祠依山傍水而建,坐落在用砖石筑成的高台上,高约 100米,占地面积约 13万静沧醣苎平方米,台阶为 99层,分为 4段。第 1、2 段立牌坊,上书“高山仰止”、“魇堀绉珀河山之阳”。第 4段为宋代建筑的山门,门额上书“汉太史祠”。祠院正中为献殿、寝宫。寝宫内有司马迁塑像1 尊。寝宫左邻为斋厨。
3、三、吏事足迹 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登上司马坡之巅,眼前雕龙画栋,身旁古柏参天,风光迷人。
4、四、建筑古迹 寝宫在献殿易七淄苷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
5、五、重新装修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6、六、殿中碑石 高山仰止”,一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登上山门回首,黄河脚下流,祠墓梁山枕,山河怀抱,川塬如画。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祠院古柏参天,殿中碑石林立。碑石以诸遂良的“梦碑”和郭沫若的诗碑最为著名。郭沫若的五律诗气势磅礴,情真意切:“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7、七、历史意义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历代曾数次重修和扩建,占地十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寝宫,献殿,祠门,山门,牌坊等十八座。祠墓对滔滔黄河,西依巍巍梁山,依崖就势,气象万千,是陕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建有中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