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识者 传递友谊从此开始 人之交往从彼此相识开始,只有认识了才好交往。但是,不是自己认识多少人就与多少人交往。所谓交往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 必须积极去感知、认知、理解对方; 理解对方的心态,明确交往的目的; 取得对方的默契和认知。 从礼仪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成员,对他人不冷淡、不闭塞、不回避是非常重要的。 就与初识者之间的关系来讲,一般存在两种前提: 一般不存在利害冲突; 萍水相逢,相处时间短暂,则需要相互协调——相互谅解和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排斥而产生不和谐的感觉。
2、 氚孱节徘善待不同类型的陌生人 善待不同类型的陌生人最能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胆地与陌生人交往,见的世面多劲忧商偌了、与陌生人接触多了,陌生人就不再是陌生人了。 对于初识者、陌生人不要存在排斥心理。这是遵循“敬人”这一基本礼仪规范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在接触时要表现得更谦虚一些,多点包容少点排斥,多找共同点少强调自己的个性,多看他人之“长”少看他人之“短”,这样就不会对初识者产生冷淡和疏远从而可以书写出更和谐的音符。 “萍水相逢怎好打扰”是自古以来初识者之间的一种礼仪规范,它从两个方面告诫我们人际交往的要点。有的人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但毕竟两者之间性格各异,爱好和追求各不相同。所谓“怎好打扰”就是表明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自己应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在特定的环境下防止心怀歹意的陌生人钻空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个人出外旅游时不要把自己的旅行包轻易地交给陌生人保管……对初识者保留一种正常的社会态度,积极又趋于谨慎显得尤为必要。 由相识到交友需要过程,过程长短不一,不是跟所有相识的人接触多了就可以成为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大可不必因对事物的见解不同、性情不同就大动干戈。
3、与初次相识的人接触应注意的问题 欠身倾首礼即“致意” 不论生活工作中还是在马路上相遇,双方需要接触沟通,此时应主动向对方欠身倾首(微微点头)以示尊重对方。 招呼与称谓 招呼就是利用自己的语言引起对方的注意以示与对方交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但不能表现得轻浮、随意,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诚恳的态度。如果不想打招呼,应在距离较远时就有意避开对方的视线。 称谓是指刚刚认识时如何称呼对方的一项礼貌细节。称谓不适宜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愉快甚至使对方反感,也容易失掉交际的机会。例如,“你”与“您”在使用时大有讲究。与很熟悉的同龄人、同辈人接触时,使用“你”来称呼对方显得不拘谨,随意性强。可是年轻人在称呼长者时,“你”在任何时候都不合适。对长者、上级, 对没有较深交往的人用“您”来称呼是最可取的。
4、 招呼与称谓的使用因环境、场合与交流对象等因素而不同。最为忌讳的是使用“咳”或“嘿”去与人打招呼,这不但会让他人产生没有教养、不通人情事故的感觉,也是最不礼貌的表现。 总之,在任何公众场合不伤害他人、不妨碍他人是一条最基本的礼仪规范。 温馨小贴士: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想多交朋友。朋友的多少总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与每个初识的人都成为朋友。重视机遇,正视过程——相互选择的过程,多一位朋友自己就多一份力量,微笑地面对初识者,将使你的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