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明确认识,转变角色 政协领导干部中,相当部分是党政职务转换而来。角色转换带来职能的转变,由主政到参政,决策到献策,指导到协商,审批到监督,实打实到无量化,干为主到看为主、说为主。这种转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平衡心态。因此,明确认识,转变角色,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 在政协工作,不求“有权”,不要在决策权、指挥权、配置权上打圈子。应当树立一种新的心态,一求“有位”,使政协的工作在党委工作中得到重视,在社会上得到认可;二求“有为”,不要等活干,要主动找活干;三求“有规”,能够使经常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四求“有效”,对党委、政府工作有参考价值和起推动作用;五求“有信”,有社会信誉,不要只求一个荣誉。
2、 二、找准位置,提高能力 政协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几个能力:一是政治把关能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方向;二是应对大局的能力,紧跟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步伐,牢记与实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三是合作共事能力,体现合作精神、协商精神、团结精神;四是求同存异能力,体现宽容精神;五是发挥优势能力,充分体现政协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六是联谊交友能力,体现互相学习、互相信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些能力,应体现工作中的“位”和“度”的把握上,政协工作也要克服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要注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参与而不代替,“补台”而不“拆台”,帮助而不添乱,规范而不死板,放手而不放任,监督而不监管,讲民主而不搞“大民主”,走群众路线而不做“群众尾巴”等等。
3、 三、主动适应,创新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协领导要主动沾咎悉能适应,做到“五个求”: 一是求“准惯墀眚篪”。体现“两个准”:内容要准,时机要准。一要突出“重点”,二要注重“热点”,三要重视“难点”,四要抓住关键点,五要不忽视“薄弱点”乃至“空白点”,六要体现特点。 同时,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为:一是对上下都已清楚的情况不刻意重复提供;二是对即将或已决策的问题不再提建议,卖“过时货”,放“马后炮”;三是对上下左右看法和意见已统一的事情,不宜再挑刺找茬;四是对一般事务性、业务性的问题不过多干预,以免把“参政议政”变成“参事议事”;五是对人家已在操作中的事项(如专题调研),不搞重复的、独立的、同角度的操作;六是对力不能及的事情,不勉强为之。 二是求“精”。要有“质量是生命”的意识。提倡出精品提案、精品专题调研、精品研讨、精品社情民意反映等等。 三是求“新”。不要满足于政协工作已有的方式、方法,在政协工作的模式、党委工作的思路框架下,不断推进政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如体现界别特色的委员管理方式、建立社区委员联络制度、开展面对面问政的民主监督等等。 四是求“活”。政协本身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群体,工作内容、方法、方式要力求活泼,做到三个“不强求”:即不强求一种声音,要创造一个敢讲话、讲真话、讲不同意见的话的机会;不强求一种方式,无论在委员管理方式、委员活动方式,乃至委员培训方式都要灵活、有效;不强求一个量化标准,对有些工作的衡量考核不能以数量论好差,而应以效果、效益、效应、效能作标准。 五是求“实”。要“知实情”,吃透“上头”和“下头”,注意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多联系群众;要“讲实话”,不要干造假售假的事,不吹牛、不虚报、不擦“皮鞋”、不看“眼色”;要“出实招”,以推进解决问题为工作出发点,意见、建议要有实招、新招,不要唱“卡拉OK”,不要搞“新八股”;要“见实效”,工作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党委、政府采纳不采纳,群众满意不满意。总之,要尽可能不讲无效果的话,不搞无实际意义的活动,不干力所不能及的事,不作无原则的争论。使所干的工作既有普遍意义,又具体实在;既有份量,又所能及;既出得手,又推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