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晴圆缺:形月亮的形态各异。比喻人生无常,人生道路坎坷曲折。 阴、晴:指月亮在夜晚阴天的时候昏暗、晴天的时候明亮。 圆、缺:指阴历每月15左右月圆,瘅莹遒淄月初是月牙所以说是缺。 解释:描述月亮各种状态的词语,常用来比喻人生无常,人生道路坎坷曲折。 造句:她不愧为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特色(选自人民教育出社语文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周国平。第一自然段)
2、 扩展资料: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张虢咆噘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总是成为最应景的诗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月亮这种周期性的阴晴圆缺变化,并把这种变化的循环周期称为一个“月”。 因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变化,月亮才有了看上去圆缺形状的更迭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此时月亮暗的球面朝向地球,人们看不到它,朔之后一两天 镰刀状的新月在天空露面,并且明亮的部分日益扩展。五六天以后,成为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 再过7天,便到了满月,月亮与太阳遥遥相望,我们称之为“望”。满月之后,明亮部分又渐渐亏缺,经过“下弦”,逐渐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一丝残月。
3、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作品,描绘了十五的月亮。 1,著名的有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古代的诗人们,虽然不掌握天体理论,但对月相的描述却是真实而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