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外滩的一早一晚最精彩 除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早上看晨练,晚上看夜景,才是外滩的精华,6-7点钟过去,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有人舞剑。整个上海也仿佛刚刚醒来。外滩的夜景,交织着现代和过去。夜幕降临,灯火辉煌、黄埔江上游轮偶尔的鸣笛,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上海初印象。虽然俗了点,但是也只有自己亲身感受才过才称得上来过上海。
梧桐 老洋房 上海老街的别样风情 在温暖的午后,找一条幽静的上海老街,这儿梧桐满街、绿荫如盖,一幢幢老洋房点缀其间,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沉淀原始的上海味道。遛弯或者找一辆自行车,都足够惬意。 体验去处:上海的老洋房主要分布在四个市中心区:徐汇区、长宁区、黄浦区和静安区。汾阳路、愚园路、武康路、湖南路、思南路、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茂名路是老洋房最集中的区域。马勒别墅和周公馆是其中的代表作。(点击查看如何玩转老上海)代表老建筑链接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匈牙利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鲁迅公园(虹口公园)内有鲁迅纪念馆。石库门 晾衣竿 最浓郁的上海市井缩影 在田子坊、上海新天地,你经常可以看到从窗户里伸出的竹竿,晾着刚洗的衣服,伴着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成为上海市井最具代表的一道风景线。除了小资,还是小资 上海对小资情结有一种近乎狂热的迷恋,大到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区,小到街边的小店或酒吧,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衡山路、1933老场坊和M50创意园区之外,上海还有更多的所在,上海的灯红酒绿,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
特别推荐上海弄堂 北京的路横平竖直,要说往哪儿,都说往北,往东,透着大方的气派;上海不一样,说不定哪一处一拐,又是哪一处一曲,上海的弄堂尤其如此,就像上海人的肠肚,曲里拐弯,含蓄得很,上海的故事,大概就是上海弄堂的故事吧。
本帮菜 本帮菜的特色是既有甜淡的清淡素雅,也有“浓油酱赤”的油重味浓特色。如狮子头、红烧肉、油面筋、咸肉老汤百叶。相对于本帮菜,更受人青睐的是上海的小吃,汤包、百叶、油面精被认为是不得不尝的 “三主件”,而更加让人如雷贯耳的是上海的生煎包。
海派清口 周立波创立的海派清口,如今在舆论和人气上,已近与郭德纲代表的相声和赵本山代表的二人转、喜剧鼎足而立。海派清口脱胎于“滑稽戏”,海派代表上海,清代表至尊,至诚,至真,口代表嘴。是一种类似于演说的单人表演形式。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解说社会热点、焦点,单纯地表达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