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主要表现:血清出现红色。原因: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者突然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具体变现为1.标本采集不足量,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红细胞破裂,80以上是受外力的影响。2.采血量不足,负压过大;3.如果用碘伏消毒,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标本可能会发生溶血;4.添加剂的影响;5.血糖管(血细胞会不断吸收糖分,为保障效果需添加氟化钠,可抑制葡萄糖分解,导致溶血,但不影响效果)。
2、挂壁:无添加剂(普通管)、分离胶+促凝剂、促凝剂管内壁进行硅化处理,避免血细胞附壁,防止离心时细胞破碎,释放细胞内物质到细胞外,影响试验结果。挂壁主要原因就是硅化不好(硅油质量、硅油型号等)。
3、纤维蛋白丝:主要存在于分离胶产品主要原因:1.血液没有完全凝固,采血后将标本放置30分钟再离心2.促凝剂不足,时间短。建议按标注颠倒混匀5-6次。3.血栓患者含抗凝药物。血浆里有FIB,血清里没有,容易造成堵针.4.离心力不够,离心时间过短。 离心3500 rpm ~4500rpm,时间不少于5分钟。
4、特指分离胶管分离胶在正常情况下规定时间离心分离胶没有完全返转,不能够将血清和血块分离。注释:分离胶的易反转性和稳定性是其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建议最佳储存条件 (18-25℃)混匀 (及时充分混匀, 6-8 次)血液凝固时间(推荐最少15 分钟 – 30分钟)离心力 及离心时间(推荐离心转速在3000-3500转,离心时间在5-10分钟.)离心温度 (最佳25度)
5、弹针出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1、胶塞穿刺针护套弹性大。2、胶塞穿刺针硅油量太大。3、胶塞阻力过小。一般表现为硬度小。
6、负压不准:1、负压过量 真空过大静脉穿刺成功后,采血量超过了额定量。2、负压不足采血过程中,病人体位改变(例如坐着采踝静脉)、病人紧张,静脉压升高而使采血量增大、采血环境温度偏低时,采血量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病人体质差异,血液粘稠度高(如老年人、高烧、重度烧伤病人等)、终点判断不准确,换管时间过早、病人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不合适(例如穿刺到血栓密集区或血管畸形部位)、管塞穿刺针进针深度不够,未穿透胶塞或进针斜度太大,插入了胶塞侧壁、采血针型号选择过小,换管时间延长,造成外源性凝血 、采血管被外力破坏造成碎管,真空丧失或产品质量问题,真空泄露、采血针斜面贴住血管壁引起的负压不足、针尖封堵或血管塌陷、因采血管海拔原因及温度原因引起的负压不足
7、采血血流问题:一、采血速度慢:1.血液粘稠度过高的病人选择了小型号的采血针(因其静脉穿刺针内径较小)。2.穿刺时未选择主静脉.3.系统的局限性二、无血流出现:原因:针头的斜面靠在血管壁上堵塞了血流三、血流一会就停止了:原因:静脉塌陷1、第一管就发生静脉塌陷,可能由于压脉带的压力不足2、2-3管后发生了静脉塌陷,可能是由于压脉带的过度使用四、血流倒流:主要原因:采血方法不当。 正确的采血方法:1)将病人手臂放在低一点的位置;2)握住试管,塞子朝上;3)血液开始流入试管时即松开止血带。
8、凝血:抗凝剂采血管目的就是根据检验不同加入不同添加剂,阻止血液凝固。采血后在规定时间内出现血液凝块或全部凝固。原因: 采血后颠倒混匀不及时或次数过少。 管内没有添加剂,或添加剂的量不足。
9、原创不易,希望大家点赞,多多鼓励。下面还有注意事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