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假表都涉足到使用贵金属表壳、表带和镶嵌宝石的范围了,胆敢去仿顶级瑞士大表牌子,本钱和工艺上自然是下的功夫不少,也应了那句话:“贼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贼不走空”。更有甚者,只在手表外观上打上贵金属的标识,但实际却不是K金的,有可能是镀金或包金的,这损招在做工比较细致和镀金比较厚的情况下,极具欺骗性。 现在无损检测贵金属的方式,一般是用X射线荧光光谱,就是所谓“荧光法”,还有用“电子探针法”,应该就是所谓“电镜”;这些检测都要到有关金属检测中心去做,我以前拿过手表去北京的这些部门做过相应检测,只是这些检测手段不能探知镀金层超过10微米厚度的,如果是镀金层比较厚,那与基体整个是K金的无法区别,有时候需要做破坏性的实验,把手表壳切开做金相检测才行。在古希腊时候,阿基米德为国王的皇冠做过鉴定,那个是用了密度法。不同的是,当时的金匠欺骗的只是一个国王,而现在的造假者欺骗的是所有的“上帝”。 今天我做了一只“伯爵”手表的鉴定,最后结论是假表。这表后盖上有18K和750的标识,其实18K和750这两个标识可以等同采用,但是只能用一个,因此它已经“画蛇添足”堆砌标识了,估计作假者信奉把谎话重复1000遍就有可能变成“真理”。它在表后盖上打有QUARTZ(石英),那是个“败笔”,只有30年前的手表才有可能在表盘上印QUARTZ的字标,但重来不刻在后盖上。还有后盖上的伯爵家族徽章以及“天平”和“圣博纳”狗头图案均非常粗陋模糊,结合其它的字母、数字的标来看,也是同样的,冲压的都没有棱角,界限圆滑;因此有理由怀疑它是否为18K金的材质?
简单的方式来看表壳或表带是否为K金
镀金手表都是在不锈钢或者铜合金基体上做的,那么好了,一般不锈钢都是有弱磁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被强磁场所吸引,而K金的不会;利用这一点可以先将手表一端的表带连接栓去掉,(因为那个东西里面有钢质的小弹簧),找根大约50厘米的长线将手表栓住再吊起,四周环境绝对不要有风,当手表静止时,拿块强力磁钢去慢慢的靠近手表的一个壳爪,仔细观察它是否被磁钢所吸引,如果能被吸引就肯定不是K金的表壳。 只是做这样试验时,一定要把磁钢躲开手表机心位置,要知道手表机心里也有许多钢质零件,要么就取出机心来做。或者是把手表打开后,用螺丝刀刮下表壳内的微小金属屑若干,然后再用强力磁钢去吸它,看能不能被吸附上。 如果在是铜合金基体上镀金的,也是需要先把手表打开后,用螺丝刀刮下表壳内的微小金属屑若干,从颜色和硬度上都可以明显感觉到铜合金与18K金的区别,实在不行还可以用滴盐酸法做实验。 这个表的表带环扣也是不锈钢镀金的,它上面有个更“滑稽”和丑陋的标识,且看它是怎么被磁铁吸引住的,上述那只假伯爵手表就是不锈钢镀金表壳的,不可盲目轻信手表外观上的标识,必须去想办法核对证实它,这是我们鉴别手表真伪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