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投资轻保障 虽然很多人有购买保险的意识,但是对于购买什么产品却意识混沌。“很多人会主动找代理人谈保险,但是最后还是将重点落在收益上。本质上他们看重的还是投资,而并非保障。这对于进入35岁,甚至是40岁之后的人来说,实在不可取。投资是在个人有能力的时候,钱生钱;保险是在人无法应付的时候,钱生钱。
2、自我掌控买保险 什么时候买保险?有人觉得过早规划养老是杞人忧天,但其实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考虑不仅产品费率低,而且有更多的选择。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健康险,如果家庭不能在该阶段中全面规划健康险产品,那么到了50岁之后,即使保险公司同意承保,也会出现高额的加费情况,甚至发生保费和保额的倒挂。
3、给财产投保不给自己投保 这是在中国一个特别普遍的问题,很多事业有成者对大宗财产投保意识浓厚,会主动为车、房产购买保险,但往往个人连最基本的意外险都没有。客户会觉得财产损失看得着、摸得到。
4、偏好趸缴型产品“保险的一大优点在于,如果你每年存一万,十年后你可以从银行提十万加利息。如果你一年后突遇意外,银行只能还你一万加利息。如果你购买的是保险,那么你可以得到的却是十万,甚至更多。”里钞逛狻简单的例子说明了保险分散风险的意义所在。 保险的这一优点最好的体现就是期缴型产品。购买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在短期内,用小钱购买保险公司的大信用,如果一次性支付,看似获得费用的优惠,其实是将未来风险转嫁在自己头上。
5、三口之家保险分配不合惯栲狠疲理 对于家庭中谁保险更多,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而言,男性是家庭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男性热衷于为妻子、孩子、老人购买保险,却单单忘记自己。这种方法芬简砝鬃看似为家人考虑,实际上不仅忽视了自身价值,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险将对家人造成巨大损失。如果夫妻双方的收入比例是2∶1,那么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与此相近。一旦男性去世,那么损失的将是三分之二的收入能力。所以一个家庭的保障规划应与收入成正比。
6、保单只看有无不看覆盖面 当家庭处于稳定期时,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保障的全面性。即使过去没有买过逻晶诚湮任何保险,也应该在这个阶段中俪暮螬歪尽量全面覆盖;如果过去已经有了一些保险,那么可以在险种上拾遗补缺,或是在原有程度上加保。对于一些家庭收入不高,过去又没有保险的家庭而言,首先应该做到意外、寿险、养老、重疾的全面覆盖。宁愿降低保额,也不能有遗漏!杨剑的意见非常明确,因为任何的保险不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是根据个人需求计算出的一个产品组合,只有合理的配置才是最为有效的。
7、靠保险产品规避通胀 有些保险产品会将“规避通胀风险”作为卖点,虽然分红险以及万能和投连产品可以部分规避通货膨胀,但是由于收益率有限,无法规避所有风险。 规避通胀风险是一个全面理财概念,不可能通过购买一种产品达到目的。保险主要就是提供保障,其本质不是为了让客户获取投资收益。虽然很多产品都号称自己可以抵御风险,但是往往都属于分红险的变形。如果想规避所有通胀压力,保险产品其实无能为力。
8、保险买一次保障终身 有很多人认为一次性购买终身保险就可以一生无忧,这种想法其实也是误区。虽然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期间为终身,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升,原保额往往会不够用。例如十年前保额为5万的大病险,放在如今的医疗费用面前则显得底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