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源于自然和人的生物性,又与人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活动分不开;既关涉着外部对象的性质与功能,又显示着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既有他人的合作或参与,也离不开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力行
2、因而在人的生活中,人与对象、本能与意识、现实与理想必定持续地发生着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人的生活也必定具有为人们自己所看重、追求并享有的对象性、主体性和目的性。
3、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从而是生活的基本性质,也是人生价值的真谛所在:尽管价值要表现出一定的工具性,价值类型中也有工具价值,但价值在根本上是内在价值、目的价值。
4、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对人历史地形成的“感觉”作出的论述,就是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根源”与“本质”的揭示,他说:“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能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5、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6、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丰风蜞鳘犴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