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基础知识1

时间:2024-10-13 10:59:32

1、中性粒细胞(N)① 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可有一过性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失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② 抻吗笙匈减少:见于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液系统医汉剡蒂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严重贫血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机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③ 核象变化:外周血中杆状核或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如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5%,称为核左移,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溶血、失血等情况,严重核左移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如外周血中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百分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减退。

4、④ 形态异常: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改变。主要包括细胞大小不均,胞浆内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中毒颗粒或空泡,胞核固缩、溶解及碎裂。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