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
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
鉴定特征
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
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
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
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
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
的因子。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
鉴定特征
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
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
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
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其釉面
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
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
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