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青春期中比较叛逆的孩子

时间:2024-10-12 20:09:31

如何揿谡遨皑鼓励青春期中比较叛逆的孩子

谈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漉胜衲仰表扬

青春发育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初中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基本上才开始进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正处在最懵懂的时期。在对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得什么都懂似的,因此他们老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是大人,特别是老师跟家长。为此,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赏识教育,家长和老师所使用的鼓励方法、表扬形式问题,值得研究和重视,要慎重选择、恰当展示,要及时肯定和赞许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好的做法,以及一些闪光点。

如何去鼓励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的孩子呢?这是摆在每个孩子家长面前的比较棘手的事情,也是所有中学老师所面临的问题。直接表扬吧,孩子说你“把他象小孩来哄”“幼稚”,把家长、老师赏识和表扬,看成是对自己行为“讽刺”“挖苦”,在他们心里都被想成是哄骗加幼稚的做法,所以孩子对这样的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直接表扬,有“难为情”之感,特别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如课堂上,表现为“脸红”、“口吃”、“不知所措”等行为举止出来,让他们比较难以接受,渐渐的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叛逆情绪,与家长有“代沟”,与老师产生“分歧”,使得本应赏识教育的行为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在他们将表扬语言被看成是“反义词”的时候,我认为要及时的改变表扬方式,以恰当的肢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会取得比较明显的赏识教育效果。

口头语言形式的表扬,对于幼儿来说容易接受,也会取得预期的赏识效果,那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大人所说的话,基本上都是言听计从,他们还不具有很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他们对大人仍然有很强的依赖思想。

但是对于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当靠这样的语言很难达到表扬的效果的。因为口头语言的表扬,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形式单一。家长、老师对孩子优秀行为的赞许,都是以“口”头语言的表扬方式进行的,没有融合其他鼓励方法,这样赏识,听得多了,势必会缺少新鲜感。

二、语言乏味。大多数的家长或者老师在对孩子鼓励时,所采用的语言枯燥、乏味,缺乏新颖,都是一些陈旧的词语的堆积,什么“很好”、“不错”、“棒”、“聪明”等,听得多了,久而久之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唠叨”之感。

三、听觉疲劳。贫乏的语言,单一的声音,听得多了,势必会给人以疲劳之感。

四、条件发射。从小到大的语言说教,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时间一长,都将失去其应有的功效,就象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每次表演的成功都会换来同样的美食,长时间的操作将会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丝毫没有激情,更没有创造力。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听得多了,很有厌烦之感。

然而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进行赏识、表扬,在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口头语言所不能具有的,就象卓别林的哑剧,此时“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很符合叛逆期的孩子的性格特质。

第一、形式多样。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积累,青春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也逐渐增强,所以他们对大人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哪怕树起一个大拇指,都能感悟到大人所要表达的赏识含义。

第二、神情并茂。无声的赞许,伴随着点头,也可以同时呈现微笑;一个夸张的动作,配上适当的面部表情,值得孩子回味无穷,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接受的。

第三、趣味横生。适时而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既有十足动感,又有丰富的情趣,对于鼓励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满足他们的新奇的欲望,符合他们的“心是口非”的心理特点,从而减少与大人间的正面接触。

鼓励叛逆期的青少年,进行赏识教育,是多种形式并举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鼓励、表扬;既要有陈旧的口头语言的表扬,更应该有恰当的肢体语言的赞许;既要两者兼顾,又要恰当适时。口头语言是收音机里的单口相声,而肢体语言是现代的哑剧小品,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家长、老师共同的努力目标。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