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窑瓷器鉴定第一看造型。传世哥窑瓷器实则为南宋晚期理宗时期御窑,此时由于宋蒙对峙,1234年金国灭亡后到1279年南宋灭亡,45年时间宋蒙或战或和,滠锖斟绸此时的瓷器具有部分元瓷的特征,如高足碗,长颈瓶等器型一般多以为是元代器型,其实应该命名为宋元时期比较妥当。哥窑瓷器一般器型都比较小巧,文房用具和陈设用具较多,十几公分的大小为最多,还有很多瓷器都和南宋官窑极为相似,所以有官哥不分之说。对于哥窑造型,应当熟记传世哥窑的器型和同时代官窑器型特征,符合官窑特征具有哥窑釉色的很有可能是未被发现和认可的哥窑。对于臆造器也应当有正确认识,宋瓷的时代特征是极难模仿的。
2、第二,看胎。哥窑瓷器由于属于南宋修内司官窑体系,产地在南宋临时都城杭州,所以大多为深灰色,蜾圃秒干紫褐色,米黄色,铁色,浅白色等发色。其胎土属于南宋官窑体系中用滑襞涕烽紫金土和瓷石矿混合,或者单一紫金瓷石共生矿制作而成,由于淘洗的次数不同,造成胎土里含氧化铁成分不同,在二次氧化后形成赤铁矿或磁铁矿晶体,所以瓷胎发色有深浅不同的紫黑色。最深的宛如铁骨,口沿露出胎色,俗称紫口铁足,瓷胎极为细腻,乃澄泥为范,也就是淘洗陈腐极为到位的意思。后仿者多为白色胎土,涂抹酱色釉,洗辩可知。
3、第三,看釉。传世哥窑的瓷釉比较特殊,有粉青灰青,米黄,米白等色。粉青和灰青釉比较少见,类同于南宋官窑器物,唯纹片颜色和官窑那种无色纹片不同,釉色也叫晶莹,显微镜下可见密密麻麻的小气泡和未熔化晶体,也类似于南宋官窑。米白,炒米黄釉瓷器较为多见,一般均釉面不透明,开有黑色大纹片或者黑黄相间的大小文武片。釉下气泡不多见。由于哥窑瓷器这两种釉的不同,造成了学术界的很大争论,对于传世哥窑是否为一个窑口烧制目前有争议。
4、第四,看纹片。哥窑瓷器属于第一种人工制造的以缺陷为美的裂纹瓷,又称开片瓷。根据仔细对馆藏文淦甓特猩物的对比馆藏,哥窑纹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纯铁线纹开片,一是金丝铁线纹开片。具有铁线纹是学术界分别官哥二窑的主要依据。所谓铁线纹,也就是古代文献中的墨纹,古籍对于官哥二窑的纹片,解说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者也。铁线纹为出窑后人工染色,做法不明。金丝铁线则明代文献未见,为后人演绎之说,但对于那种典型哥窑外黑色大纹片,内黄色或红色小纹片的,金丝铁线一说极为妥帖。
5、第五,看支烧方式。哥窑由于器型较小,支烧方式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饼垫烧的。垫饼垫烧的底足无釉露出一线胎骨,呈紫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支烧器物比较少,有一种器物内底也有支钉痕迹的,说明属于叠烧之物,也就是大器内套小器的烧法。这也说明一点,哥窑应该是小窑烧制而非大型窑烧制的。底足内无釉那种,不是真正的传世哥窑,应该是明清时期后仿瓷器。
6、第六,看细节。哥窑瓷器由于釉水肥厚,一般高温下不易流釉,仔细观察口沿有一圈屯釉,用手抚摸却很难感觉出来。和南宋官窑不同的是,哥窑胎比较厚,釉比较薄。这和南宋官窑精品薄胎厚釉正好相反。不论米黄米白还是灰青粉青,哥窑釉面都宛如人脸上微汗的感觉,有一种油腻感,这也是任何其他窑口不见的。哥窑圆器口沿往往多有一圈白色的水渍痕迹,原因不详。也是辨认哥窑圆器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