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1:1+1〉2 (最重要的准则)
“1+1”表示“团队协作”,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只有依靠团队,追求共同发展才能生存下来并日益强大,团队协作是所有准则中最重要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是管理学上典型的反面教材)。“>2”表示“高效”,投入较少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团队要实现1+1〉2效应,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团队内部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团队合力则来自于团队文化的不断培养和建设。没有文化的团队犹如没有灵魂的人。
准则2:最适合岗位原则
把工作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人去完成,把人才放到最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岗位上。如果某岗位不适合这个人,解决的办法不是培养,而是“换人”。如果将团队精神理解为集体主义,并简单地与个人英雄主义对立起来。这样会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实质不是要团队成员牺牲自我去完成一项工作,而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去做好这项工作。因此,团队中合理的分配好每个成员的角色,使他们各尽所能。不仅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其创造性。
准则3:合理分工,充分授权
要相信员工,充分授权,这样员工才会积极肯干,真正起到一个团队的力量。在团队管理中,进行岗位的职责分工并进行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是团队打造的基本要求。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讲究的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其本质仍然是合作均衡和纳什均衡的问题。
准则4:理论指导实践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学习理论(理论就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不要边做边学,更不能只做不学,要做“科学型”的管理者,不要做“经验型”的管理者。管理理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管理理论指导着具体的实践行为,其中管理角色认知角色转变理论,对指导团队管理者如何做好本身的多重管理角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准则5:处理重要的事情
要先处理很重要很紧急的事情,然后处理很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最后处理不重要很紧急的事情,不要处理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否则整天忙碌却没有效果。
准则6:换位思考、有效沟通
做出涉及到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很多问题都很容易理解和解决。担任系中层干部,要站在学院领导的角度,做好系里的工作。同时也要站在教职员工的角度做好工作。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团队领头人,要能站在队员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能信任下属,充分授权,培养员工的成就感.
准则7:骨干带头作用
有人才就有一切,有人才就是赢家,人才和策略是不同的,人才无法被竞争对手学习。一个团队是否成功,关键靠骨干力量,要重视引进和培养骨干,并起带头作用。。作为团队骨干除了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和领袖魅力外,还要有各种不能被忽视的能力。所以高层在选用团队领导人时不能只看他的专业能力水平,而要看他的综合素质。
准则8:1:6原则 (15%)
一个人管理的下属最佳人数是6人,管理的下属太多可能无法顾及,太少可能干涉太多。这个比例是管理界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干部人数也可参考这个比例(15%),学生干部太多,有些干部可能不优秀,反而削弱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人人当干部,人人都不是干部。
准则9:互相平等
所有人都互相平等,平等主要是基于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态度。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及相等的价值。团队平等原则是在对每个成员实行公平制度。包括程序公平、分配公平、互动公平,与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讲究的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在团队管理中,职责分工并进行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是团队打造的基本要求。
准则10:帮助别人
在不忙的时候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互相帮助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团队成员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下的团结,相互帮组,是保证团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