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文言之美甲:纵横八万里【赞曰:天南海北,方言各异。文字一统,天下一统。】要学文言,首先要知道文言之美。试问?世界历史上,罗马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拎枋辏话都曾经建立过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但最后都土崩瓦解了。唯有中国在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大一统的状态,纵然“合久必分”,最终“分久必合”。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里,天南海北,方言各异。且不说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在某些地区,同一个县,这边和那边说起话来还互相听不懂。如果像西方一样,用记音字符作为文字,那中国将会一团糟——每一种方言都可以形成一套语文,随着各自的发展,各自的语文也将越来越远——那么大一统也就成了泡影。但是,中国人有“汉字”,无论天南海北,尽管方言各异,但文字是统一的。如果各自说自己的方言,可能谁也不知道谁说什么;但是写成汉字,互相拿来一看,都明白了。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正是文字的一统,成就了中国的一统。乙:上下五千年【赞曰:亘古及今,口语变迁。文言绵延,文脉绵延。】记得有一篇文章这么说:你别看朱熹有本事给《论语》作注,但如果朱熹时空穿梭到孔子上课的现场,恐怕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为什么听不懂?因为口语不断变迁,时隔千年,必然面目全非。我们看元杂剧,里面的对话差不多都是当时的口语;但是现在看起来,如果不看注解,很多人都看不明白——因为元代的口语和现在差别太大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语文学的经典。但学了现代英语的人直接看莎翁的原著,一定磕磕碰碰,读不顺畅。莎翁据今,尚不满五百年。但我们翻开两千五百年前的著作《老子》、《论语》等著作时,却并不觉得很难。为什么几百年前的东西看起来很辛苦,而几千多年前的东西看起来反而轻松呢?因为口语是不断变迁的,但文言是相对稳定的。汉语言的传统是:让文言和口语若即若离,彼此独立发展又相互补充。这就让我们有能力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正是文言的绵延,成就了文脉的绵延。
2、二:文言教学甲:师古教授文言,教师的水平至关重要。我们自己没水平,可以找好老师——那就是古代的文章家。有人说,不读先秦以后文——这未免有些偏激。先秦以后的文章,可读的并不在少数。比如范仲淹的文章、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郑板桥的文章等等。把《古文观止》以及“四书”、老庄拿来翻阅,多看多读,文言的感觉也就找到了。乙:开眼在选材上,优选两种类型的文言。一、中华文脉的重要篇章;二、地方文脉的重要篇章。前者如《老子见常枞》、《孔子见老子》、《严先生祠堂记》等。后者以江阴为例,可以选用《季札挂剑》、《景祜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阎典史传》等。以此开拓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对中华文明,对地方文化,建立真实的体悟,从而升起真切的自豪。丙:致用以前进私塾,识字之后就要学习写信、记账等;现在的学生,大学毕业,也未必写得好一篇像样的应用文。以文言写书信,如何称呼、如何署名,都有严格的规矩。虽然现在都是电子邮件加即时通讯了,但文言书信规范,对现代礼仪也有指导价值。至于创作文言,有个入门前的方便法,据说是鲁迅先生给出的,即:先写一篇普通的白话文,然后逐步将白话换成文言。这对学写文言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办法。但同时,也应该试着直接创作文言,直接从文言中寻找文言的感觉。
3、三:结语此外,学习文言的办法就是多读。有人说,熟读十篇文言,阅读文言就没有障碍了;熟读百篇文言,创作文言就没有障碍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文言好比“习惯法”,并不需要许多成文的语法,只需要模仿古人的用法即可。此外,中国字音形义结合紧密,古代很多文人的声韵修养极高,他们做出来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感。多看多读,不仅能培养你对文言的感觉,也能陶冶你的心志,锻炼你的气息——可以说是养性养生的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