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参考站选址,参考站选址需要满足如下的条件。1:观测环境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不小于200m;应有15度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距电磁干扰区(如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的距离不小于200M;避开易产生震动的地带。2:地质环境参考站应建立在稳定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如断裂带、易发生滑坡与沉陷等局部变形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3:维护条件便于接入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和车辆运输;便于长期维护。
2、接下来是参考站观测墩的建设要求需要满足如下条件:观测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参考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基岩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屋顶观测墩三类,根据已有参考站站点的实际情况确定天线观测墩能否用于华星北斗智控北斗CORS参考站子系统建设。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高出地面4M,一般不超过5M;对于屋顶观测墩,其高度应大于2M;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宜建设在观测室内,应高出观测室屋顶面2M以上,室外部分应加装防护层,防止风雨与日照辐射对观测墩的影响;对于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注,浇注深度不少于0.5m;对于土层观测墩,钢筋混凝土墩体应埋于解冻线2m以下;对于屋顶观测墩,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少于0.1m;观测墩应浇注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并严格整平,墩外壁应加装(或预埋)适合线缆进出硬制管道(钢制或塑料),起保护线路作用;基岩和土层观测墩与地面结合四周应做不少于125px的隔振槽,内填粗沙,避免振动带来的影响;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与观测室或周围房屋的主要结构分离,以免影响观测墩的稳定性;屋顶观测墩与屋顶观测面结合处应做防水处理。
3、屋顶型观测墩土建步骤如下:(1)、凿开点位所在的水泥板约为600×600mm,深约250px,直至露出楼面钢筋。凿开的楼面上在承重柱上用水钻至少钻4个深60~2000px、间距约为400px 的矩形排列的钻孔(孔径为38mm);并对钻孔进行清洗、风干。(对于比较薄的楼面,可以考虑可以直接打入8-12个膨胀螺丝,然后将钢筋焊接膨胀螺丝上以固定观测墩主体钢结构)(2)、用植筋胶分别在四个钻孔中植入直径为20mm的螺纹钢筋(长度视观测墩设计高度定),作为观测墩支柱的主筋,并将植入的钢筋与凿出的楼面钢筋焊接在一起;主筋上每隔375px捆扎一个钢筋直径为8mm的钢筋圈形成钢笼;根据观测墩基座设计的样式再捆扎相应的基座钢笼,并也与凿出的楼面钢筋焊接。
4、(3)、将直径为300mm的无缝不锈钢管套在主支柱钢笼外(并用木架等物体支撑,用水平尺调竖直,在灌注混凝土时保持钢管的竖直度),其低部与基座钢笼顶部焊接在一起;根据GPS信号线设计的走线路线在基座的侧面或后面预埋PVC线管(管内直径为125px,拐弯处用两弯角为135度的接合头拼接成直角弯或用钝角接合头,并在线管内预留装信号线用的牵拉线);(简易的可以使用300mm的pvc管做灌注混凝土的模型,也可以使用pvc管后,在pvc管外面套一个不锈钢管套做装饰)(4)、用镀锌铁板条焊接在支柱的主筋上作为防雷的引线通出基座外。在不同的位置焊接两个上述的引线。(5)、用洗干净的河沙和石块与水泥兑成C30标号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混凝土未干时,在主支柱的顶部安装上强制对中器并调平。
5、(6)、对观测墩基座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7)、布设观测墩到机房的GPS信号线保护管,保护管的大小要合适(参考直径为63mm的饮水管,或直径30mm的PVC管)。建成效果如下图
6、本方案设计采用最新的多通道、多频带华星北斗智控差分接收机,接收机通过自身RJ45接口接入网络直接和数据中心通讯。通过TCP/IP协议,用IE浏览器直接对接收机进行远程的设置和监控;数据中心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软件对基准站服务器进行远程操作,对接收机和其它设备及软件进行远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