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聘礼越多就说明爱我越多。越来越多女人认为,对我好,就要舍得对我花钱,而聘礼越多,则表明对女方越重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激化下,男方为讨好女方,或者能顺利娶到媳妇,而给予很多聘礼,丈母娘看在眼里,喜在心时在,自然会双手把闺女奉送,而不会背后吹小冷风,说对婚礼不足够重视。事实证明,聘礼一般都是双方老人的意思表示,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聘礼多少的纷争里来,都是受了老人的影响。
2、二高聘礼缘于女方的虚荣心。聘礼的多寡可反映出男方的经济实力如何。再理性的女人也知道金钱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实际表现呢,很少有人能抵抗金钱所带来的虚荣心。聘礼越多,虚荣心越满足,没钱的人家聘礼数以万计,有钱的则数以十万计,富翁自然价码越高,聘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只女方,很多男方也有虚荣心,娶老婆是做给大家看,宁肯听到别人说,“你看,那家的聘礼真多呀!”或者“男方家还真有钱。”也不喜欢听到人说寒酸之类的,基于这种心理,不但聘礼越来越虚高,而且完全超出了能力范围,心里怎样的苦只有自己体会了。
3、三高聘礼是女方寻求物质安全的保障。人都是物质动物,物质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没了生存,何来精神?包括爱情。所以,以家为主的女人,还有她们对将来孩子生活保障的担心,让女人对物质反而格外敏感。而高昂的聘礼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女方的这种担心。如果男方赚钱能力稍差,或者婚后不管家里,那这笔钱无论怎样可以保障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而不至于太潦倒。越来越多的女人喜欢把财政大权抓在手里,无论怎样,钱在自己手里更放心。老公的钱,婆婆的钱,谁拿着都不如自己拿着更让心里踏实。婚前不拿婚后拿?女人被捧上高位一般婚前最甚,除非是富贵之家,否则傻瓜才会那样想呢。
4、四高聘礼折腾的永远是老人。但无论如何,聘礼大都出自老人之手,那些事业有成可以花自己钱娶媳妇的年轻男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男人到了娶妻的年龄没有离开父母赞助的。所以,虚高聘礼的给予折腾的都是老人。中国社会的模式是父母奋斗一生,终其积蓄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也包括聘礼的付出。而很多年轻人,好吃懒作,喜欢啃老,儿子媳妇都一致认为,聘礼能拿多少是多少,反正最后一般都转到自己手中。如果这样,老人将来的生活苦痛更甚。
5、五高聘礼是保证不幸福的婚姻得以持续。不管男方或女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结婚后能美满幸福。针对现在很多年轻人随便闪婚闪离,在老人心里,聘礼无疑可以多多少少阻止这一点。因为,一旦涉及到钱的问题上,双方都会敏感,还有男方女方对家庭付出的多少,如何重新分配财产,这都将是口舌之争。很多中年夫妻其实感情淡漠,谁都想着离婚,可是,除去孩子,从家庭的经济利益来考虑,双方都得不到最大利益化,于是,便也凑一时过一日。而婚姻,或许就在这样的平淡和无奈中,慢慢持续下去,就象你花很多钱买了一样东西,即使用不着了,也不会随便扔掉吧。所以,聘礼的出现,是男方的给予,而女人收益后,却不得不将来为生子,家庭操劳而付出,这一切使男女间的财产关系复杂化了,这种复杂化是男女感情矛盾时两人不喜欢去触碰的东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婚姻的稳定。但是,稳定却并不一定幸福,而且矛盾和纠葛反而更多,当然我们也希望,经过磨合期慢慢会幸福的。
6、六高聘礼是公婆的私心表现。有很多老人,宁肯多付出聘礼,只要男方女方对婚约没意见,硬着头皮也是完全同意的。他们是怎样想的呢?不只是为了娶一门媳妇,真正的实质还是为了儿子。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你以为女方拿了“别人”这么多金钱,将来的生活态度还是“硬气”吗?至少在心理上已经有所妥协了。而妥协的目的,公婆也无非希望是媳妇更好的照顾儿子,为家庭操劳付出。何况,将来是一家人,给了媳妇也就算给了儿子。但在法律和情理上,如果婚约失败,聘礼是要原样返还的,该谁的是谁的。清代李渔在《奈何天·调美》里都提到“若还果是年侄,自然没有做亲之理。既然如此,只得把聘礼还他。”可见,聘礼虽然给了女方,但始终是别人的钱财,当拿在手里时,公婆就已经暗暗的让女方为了儿子做出某种妥协了。拿的越多,妥协越多,付出越多,当然如果婚姻幸福,多付出也并不见得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