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

时间:2024-10-26 20:54:55

1、高考成绩公布后,面对有关志愿填报的各种线上线下数据信息,如何才能根据自身实际填报好高考志愿,在人生道路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其实在“大数据”下的高考志愿填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具体操作如下:在目标大学官网中找到近三到五年的录取分数信息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筛选填报1.重视志愿顺序排列 拉开院校志愿梯度  由于高考是平行志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重视志愿顺序的排列,并且要拉开院校志愿的梯度,原则就是“冲一一稳——保”。  “冲”,就是选择一所比往年在本省录取最低位次比自己成绩位次稍高一点且自己理想的院校作为平行志愿A,因为高考录取也有大小年之分,录取成绩可能存在波动,冲还是有希望的;“稳”,就是选择2—3所与本人分数位次相对应,而且也心仪的院校作为平行志愿B、C、D;“保”,就是选择比自己成绩位次稍低一些、自己比较喜欢而且招生人数较多的院校作为平行志愿E、F,避免出现成绩低于所有院校志愿投档线、档案无法投出的滑档现象发生,从而保证有学可上。

2、另外,平行志愿虽然是平行的,但同样是有顺序的。建议考生在填报6个院校志愿时,一定要参照往年各院校在本省录取的分数和位次,从高到低梯次降序排列。把握梯次降序排列的具体做法是,每个院校之间至少要拉开5至10分的梯度,目的是保证自己的成绩至少能达到一个院校志愿的录取成绩,能被投档并保证被录取。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考生和家长可以去找自己有把握报考大学的招生咨询老师,也就是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来获取第一手信息。一般来说,基于往年的经验和数据分析,每个大学的招生组都会给出一个明确的咨询分数线。这个信息相对是比较准确的,因为这是我们在大数据基础上,结合今年高考成绩分布给出来的建议。具体到报考的专业,哪些专业放在前,哪些专业放在后,老师们都会给出完整的咨询方案。

3、 利用“大数据”,避免陷入“分数不吃亏”的填报误区  目前有很多考生和家长往往都陷入一个基于“分数不吃亏”原则报志愿的误区,就是分分计较、一分不吃亏。在选择学校方面,这样看似很划算,但是当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分数不吃亏与自己长远的人生规划、专业发展相比,反而是次要的。学生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图一个虚名。比如,你可能一分没有浪费,进入一些排名更好的高校,但是进入该学校后,你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不适合这个专业的学习。同时,你的竞争对手可能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学生,你永远都排在后面,所有的好机会都很难拼到。所以,还不如选一个在这个群体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发展的一个专业,可能发展会更好。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