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直译 直译是指基本上从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不作过多的解释和注释,可以较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字形象和文化内涵。比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sour grapes(酸葡萄)等。可以看出,直译从意义和形式上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采,译文读者也能接受并较好地理解,达到了功能对等。
2、2意译 有些源语的形象和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若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当直译可能一导致意义上的误解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如“He is not a welcome guest, for he always takes a French leave when invited.”在这句话里,"take a French leave”若直译为“像法国人那样离开”,非源语读者简直是不知所云。该习语来自法国18世纪参加宴会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辞而白行离去的习俗,故有不辞而别之意。因此,译者就该将此意译为“大家不太喜欢邀请他去做客,因为他总是不辞而别”。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习语、谚语、歇后语都可以用意译法翻译出来。比如,above board(光明正大),alive and kicking(生气勃勃),班门弄斧((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
3、3调试 不同的民族往往赋予他们的动物或物体以特有的形象。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作调试。比如:"He was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colleagues nicknamed him `magpie'."magpie本是指“喜鹊”,英语中用来比喻饶舌之人。但由于汉语中“喜鹊”给人以“吉利”的联想,所以这里宜调试一下,译为汉语中有类似比喻意义的“麻雀”。因此,翻译的时候要加以调适才能忠实地把原义表达出来。
4、4加注 加注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补充、说明和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字形式、形象比喻和文化背景,又画龙点睛地揭示原文隐含意义的作用。如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如若译为“那模样活像阎罗王在世”,虽然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但是却产生了文化错位。这里应该将“阎罗王”改为“撒旦”,同时加注:在基督教里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