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皮,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音为pí,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用手剥兽宜诠拟萱皮;后引申为生物学上动物或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层组织,广义指表面;皮也是一种中国的姓氏。
剥、裂也。谓使革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云者者、谓其人也。取兽革者谓之皮。皮、柀。柀、析也。见木部。因之所取谓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战国策言皮面抉眼王?僮约言落桑皮椶、释名言皮瓠以为蓄皆是。
康熙字典:
《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
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