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源洞雕塑:大门右侧雕塑,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设计制作,于2000年5月开始施工,至7月完工。雕塑规格为宽4米×高3米×厚2米,重达30吨,两块石头的中央,下部空间象似“桃源洞口”;上部两块石头的夹缝象似“一线天”。作品采用自然石头为基本造型,与桃源洞的主题呼应,玲珑凸兀的造型,衬出桃源洞的古灵精怪,给桃源洞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作品整体的艺术造型别具匠心,构造简单而又让人遐想,凌乱而又不失秩序。作品的正面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标志,背面镌刻上桃源洞的简介,体现了桃源洞独特的自然风景。
2、桃源洞口:特殊地貌形成两边悬崖对峙,这条小涧叫桃花涧,从景区深处流出,我们的游路也将沿着高山峡谷的缝隙向内延伸。桃源洞本没有“洞”,无论是步行,还是泛暇钢慕堪舟游览,都给人一种洞口的感觉右壁的悬崖高达120米,“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刻在36米高处,是明万历年间,辞官回永安的名士陈源湛于公元1605年所题,每字两米见方。下面小字每字也有50公分见方,是陈源湛写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诗: 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 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 武陵人远桃空在,临眺踌躇意未休。 这座丹崖赤壁气势雄伟,是桃源洞景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这种景观是由于砾砂岩重力崩塌及风化片状剥落作用而产生悬空面,再加上流水的长期侵蚀,便形成了向内凹的巨大岩壁。
3、锁洞桥:横跨桃花涧的石拱桥,桥的柱上盛着大桃子,此桥横贯幽谷,两岸桃树成林,有几分诗情画意,特别是桃花开时,有小桥流水、漂花瓣满谷桃花夹岸、 落英缤纷。原桥系明万历年间陈源湛所建,早已损毁,后于1988年重建。桥下有一石头形似巨龟,把守洞桥,“锁洞桥”因此得名,由于改革开放,石龟觉得看 桥工成份太低,不愿见人,因此沉于水下不露面。
4、观音大仕殿:前方两座山峰形成了一个香炉形状,不远处的几株松树就像是香柱。每当清晨烟雾缭绕的时候,仿佛香火正在燃烧,对着观音大士千年不绝;近处左右的两座山峰正是风水学上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镇守宝地。
5、一帧霭绎郎线天:一道大山裂缝,就象用刀劈出一样,绝壁裂处,直透崖端,高90米,全长120米,共206个台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记叙了这一奇观:“上辟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哩蜥汗兖肩,盖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每当午时,晴空丽日,阳光直射,翘首仰望,只见天光一线,壮丽无比。岩层表面这一节理缝隙最容易受流水侵蚀,形成了与节理走向完全一致的平直狭窄的深沟,即形成“一线天”这一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桃源洞风景区“一线天”达6条之多,这在国内同为丹霞地貌景观的景区中为数不多,也是桃源洞最为佳绝的景观,堪称全国之冠
6、望象台:在这儿可以将木并榈潭的景色尽收眼底:在对岸,修竹湾的竹子青翠欲滴,木并榈潭里绿波荡漾。
7、古寨门:三道寨门,在福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中遗留下来的。当时,沙县人邓茂七号称“铲平王”,揭杆起义,结果起义失败,不幸遇难。前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镇守上山路,后山有三道寨门重重把守,的确是易守难攻。
8、百丈岩:百丈岩可沿桃花涧上行5里,这一路最能体现“探幽入微”的韵味。百丈岩建在数十丈高的悬崖上,沿石阶上山,必须小心翼翼。岩内有庙,供奉马氏真仙。庙外还有栈道直通山顶。
9、葛里:与桃源洞隔江相望,必须摆渡过江,也是碧水丹崖风景。最壮观处在跑马岩,最典型的丹霞岩,墙长400多米,岩墙顶部最宽处26米,最窄处8米,平坦可跑马。葛里岩壁峻峭,岩质为砾砂岩搀杂石灰岩砾石,有望成为攀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