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木的栽培技术

时间:2024-10-11 18:28:21

  破布木不耐寒, 主产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云南、西藏等省区, 印度、中南半岛至大洋州也有分布。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9 ~22 . , 最低温度- 3 . 以上, 年雨量1 300~ 2 000 mm, 温暖湿润地区低海拔的森林或四旁地。喜湿润的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壤, 在肥水太多, 荫蔽度较高地区则不结果或少结果。繁殖方式可用播种和扦插繁殖。破布木在台湾是常见栽培的经济植物, 在台南、嘉义等县栽种较多, 已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产业化规模。我国大陆地区对破布木的开发利用较少, 福建省平和县本世纪初开始试验种植破布木, 收取果实加工后销往台湾地区。目前全县种植破布木近千亩, 年产量达20多万kg, 产值达80 多万元, 成为该县林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亮点, 林农增收的又一新途径。从2001 年开始, 在平和县国强乡乾岭村开展破布木栽培措施试验,取得一定效果, 主要技术要点如下:3. 1 . 栽植地概况栽植地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国强乡乾岭村, 地处北纬24.12., 东经117.05., 年平均温度19. 5 . , 最低温度- 2. 5 . , 年雨量1 650 mm, 海拔约400 m 左右, 为向阳山坡地, 坡度20 ~ 25., 土壤为土层厚度50 ~100 cm 左右的一般山地红壤。3. 2 . 苗木繁育破布木苗木繁育可采用实生苗和扦插育苗。

破布木的栽培技术

  1 . 实生苗育苗技术

  ( 1) 采种.

  每年7- 9 月, 破布木果实成熟盛期, 选择树形健壮、结果丰盛、硕大饱满、色泽鲜亮的破布木植株作为采种母树, 将采集的果实装入筐内放置水中浸泡1~ 2 d,挤搓果实淘出果核, 即为种子。鲜果出籽率约35%, 每千粒质量约180 g, 每千克有种子约5 500粒。种子收集后可以晾干3~ 5 d。在平和县半山区, 可即采即播种。若要留备来年春天播种, 可混半干湿沙贮藏, 定期翻动查看, 1 月下旬即可播种。

  ( 2) 育苗.

  选择中等肥沃、排水良好的大田或山垅田, 按一般常规整地做畦, 然后将破布木种子条播,每平方米约播25~ 30 g, 覆土厚度1~ 1. 5 cm。破布木种子有一定程度的休眠习性。即采即播4 个月后发芽, 春播种子2 个月后发芽, 因此要预留发芽期, 播种后可按一般常规方法管理, 半年生苗高约0. 5 m, 或1 年生苗高约1. 5 m, 即可移苗出圃栽种。

破布木的栽培技术

   2 . 扦插繁殖技术.

  破布木扦插繁殖较为容易, 每年7- 9 月採收果实时都会砍下一些主枝, 选择其中粗壮挺直, 径约2~ 5 cm 的主枝,锯成长约80~ 100 cm 左右, 斜口45.的木桩, 按一般常规整地做畦, 将木桩倾斜45. 插入土中, 深度约30 cm, 苗床浇透水, 适时加以管理,一年后移植到定植穴中。

   3 . 整地栽种

  破布木生性强健耐瘠, 适宜于pH 值7 左右向阳山坡中等以下立地甚至贫瘠的土壤栽培, 而在肥沃而水分充足的土壤, 则可能开花结果反而较少。因此, 一般选择向阳浅山坡地, 按40 cm . 40 cm . 50 cm规格大小、株行距3 m . 4 m 整地挖穴, 每公顷种植750 株左右。每年4- 6 月定植, 如果在雨季或定植时浇水灌溉, 种植成活率可高达90% 以上。实生苗初期生长较慢, 但中后期则与扦插苗相差不多, 但两相比较, 实生苗更具有播种容易、管理和苗木搬运方便的优点。

破布木的栽培技术

  4 . 管理施肥

  破布木适应性强, 栽培时可用较粗放的管理方式经营, 不必过于勤灌溉和施肥, 只是在结果期时若遇干旱天气, 土壤过于干燥时予以适量灌水, 以防止落果降低产量。每年7- 8 月採收期后, 在园区内对破布木植株进行1 次整形修剪、去杂清园等工作。以采果为目的栽培的破布木, 采摘果实时可将长满果实的大枝干锯下或砍下, 留下光溜溜的树干, 锯得越干净, 来年发育得越好, 果实越硕大。山坡地栽培破布木最好于行间带状栽培马唐草,防止水分流失, 兼可顾及水土保持。破布木虽能耐干旱瘠薄, 但在过于干旱瘠薄的山地栽种时, 要保证一定产量, 需要予以施肥。一般幼龄树( 2~ 4 年生) 于春季生理落果后第一次施肥, 每株施用复合肥300~ 500 g ; 结果植株每年于採收后的8- 9 月间秋季, 即在农历. 白露. 以前施肥, 每株施用复合肥300 ~500 g, 施肥方法以在距树干基部50 cm处开挖10 cm 浅沟, 将复合肥均匀撒在沟内, 上面覆土即可。如果在. 白露.以后才施肥, 会有不开花、不落叶及不结果的现象出现。在土壤太肥沃或施用太多氮肥, 会出现枝叶生长繁茂, 树体过高, 开花少, 结果少, 採收果实不容易的现象, 因此应注意施肥环境和施肥时间。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