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
一、每年二三月份,在箢困编胰田埂地头采摘质嫩味鲜的蒿叶尖 ,根据自己做多少采摘多少,上图:
二、把采摘的蒿叶洗干净,放在石板上搓揉,然后用刀剁碎,再用清水漂洗,一定要把里面的汁漂干净,不然会苦的。
三、准备工作:把蒜叶剁碎,备用;把腊肉切碎放入锅里熬,熬熟了,盛起来放在碗里,备用。
四、将漂好的蒿子放入锅里,我家是土灶,适合做蒿子粑粑;放入清水,煮一会,切记,不能煮的太久,防止煮的过老影响口味;依次加入盐、蒜叶、腊肉丁、糯米粉,然后一起拌匀。
五、都准备好了,开始做蒿子粑粑了,做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能做的太厚,大小也要合适。一锅放满了,就开始盖上锅盖,支起火,等着粑粑蒸熟了啦。
六、起锅了啦,各位看看怎么样?
以上就是我自己动手做蒿子粑粑的全部过程,全部土锅土灶,只要你来霍山,就请你吃最正宗的蒿子粑粑。
你有你的山珍海味、我有我的乡野美味。你们否定蒿子粑粑的现在、我们决定蒿子粑粑的未来,你们可以轻视蒿子粑粑的外在、我们会证明这是蒿子粑粑的时代。 美味是注定残酷的旅行、路上少不了挑剔和质疑、但那又怎样。我是霍山人,我为蒿子粑粑代言!
起源传说:
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霍山县,说起蒿子粑粑来历,霍山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刚蒸出锅的蒿子粑粑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南岳山(位于霍山县城)下的一位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赠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姑娘媳妇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霍山一带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