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孩子不仅有稍僚敉视个性,还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表现得很有主见。但是,也有一类孩子,他们过于乖巧听话,缺乏主见,让父母为他们感到担心。如何才能让孩子善于独立思考、摆脱凡事只会听命于人的性格?让我们听听心理老师的意见。
案例:儿子总是优柔寡断-严女士(初二学生家长)
儿子上初二了,个头快赶上他爸了。看着眼前高高大大的儿子,我有欣慰也有不安:欣慰的是,儿子乖巧听话,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叛逆,特别让我们省心;不安的是,儿子凡事对我们都言听计从,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性格上表现得优柔寡断。
比如,学校春游、秋游,如果去超市购物,问他想买什么东西,他总是选来选去拿不定主意;暑期带他去旅行,让他自己准备行装,什么带什么不带,他也是犹豫不决,折腾上半天;再比如,和同学在一起,他也都是“跟屁虫”,同学说什么,他也从来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学校老师也反馈说儿子的性格比较“奶油”。
对于儿子没有主见,一开始我也不以为意。因为总觉得儿子还小,除了学习上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外,生活方面,我们尽量为他做好安排。我想,等儿子大了,一些主意再由他自己拿也不迟。可是现在看来,很多方面儿子似乎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我们为他考虑和做好准备。
这几天,我突然为儿子的这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担心起来。因为那天我们几家朋友相聚,看到一个朋友的女儿谈吐落落大方,处事有条不紊,一副很有主见的模样,很招人喜欢。而作为一个男孩,儿子反倒显得内敛有余,大气不足。
也许,我们以往一贯的越俎代庖磨灭了孩子本来应有的自主意识,也造成了他凡事人云亦云无所谓的态度,这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肯定不利。现在,我们如何才能尽快帮助孩子摆脱凡事听命于人的性格,成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并拥有主见的人呢?
建议: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内向随和不等于没主见,对于有这样个性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和喜欢孩子的性格,并帮助孩子接纳自我。
当你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这种个性不好”,孩子很可能由于你给他贴上了这个“不好”的标签,而产生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与缺陷感,而失去自信,结果是越发的内向和没主见了。
2.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而是独立的个体,是家庭的一分子,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怎么做?
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充分肯定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并尽量采用孩子的建议。久而久之,孩子既获得了决断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充分的信心。
3.给孩子“犹豫”的时间。很多时候,孩子做不了决定,并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才导致犹豫不决。当孩子在做选择的时候,家长如果不耐烦地一直催催催,或者干脆替孩子做决定,很容易打击孩子自主的积极性。给孩子充分的考虑时间,相信孩子能做出决定,家长的信心将会转化为孩子的自信。
4.只教方法,少给“看法”。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做家长的更是很难不对孩子灌输自己的各种“看法”。然而,家长的看法给得多了,孩子的想法就少了,并不利于孩子长期的发展。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只要划下最基本的方法原则和底线,余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体味和发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