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4-10-13 12:44:29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目的是判断调查区域内的土壤及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初步判断该地块是否属于污染地块,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地块的污染类型及污染程度,为后续详细调查和修复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参数,也为地块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资料收集与分析:主要包括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环境资料、地块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 地块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当调查地块与相邻地块存在相互污染的可能时,须调查 相邻地块的相关记录和资料。

2、现场踏勘:以地块内为主,并应包括地块的周围区域,周围区域的范围应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污 染可能迁移的距离来判断。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 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等。

3、人员访谈:受访者为地块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包括:地块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地块过去和现在各阶段的使用者,以及地块所在地或熟悉地块 的第三方,如相邻地块的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

4、结论与分析:本阶段调查结论应明确地块内及周围区域有无可能的污染源,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若有可能的污染源,应说明可能的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和来源,并应提出第二阶段土壤污 染状况调查的建议。

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以采样与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冶炼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体废物处理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或活动;以及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

2、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两步进行,每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实施,逐步减少调查的不确定性。

3、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果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以及清洁对照点浓度(有土壤环境背景的无机物),并且经过不确定性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须进行详细调查。详细采样分析是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定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第三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调查地块特征参数 地块特征参数包括:不同代表位置和土层或选定土层的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数 据,如土壤 pH 值、容重、有机碳含量、含水率和质地等;地块(所在地)气候、水文、 地质特征信息和数据,如地表年平均风速和水力传导系数等。根据风险评估和地块修复实 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参数进行调查。

2、地块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的调查可采用资料查询、现场实测和实验室分析测试等 方法。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