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时淮南著名产茶县之一。光山县自然环境优越,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极适宜茶树生长。犴鲻嗵聒光山人民在漫长的茶叶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种、管、采、制宝贵经验。因此,在茶树品种选择、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都就木地气候、地理特点,进行茶树生产。
茶树品种
原有品种:
据茶叶技术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对白雀园、泼破河、凉亭、南向店、晏河、净居寺等老茶区的茶树品种考察和分析,光山原有茶种多属信阳大叶种,俗称“桂花茶”。其叶中型,叶绿肉厚,白毫显露,持嫩性强,发芽早(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半展一芽一、二叶)。宜做细嫩茶—毛尖。其次是小叶种(柳叶),叶型小,叶片薄,白毫显露,发芽迟,产址低,可做细嫩的高档茶。
引进的品种:
自20 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县从浙汉、安徽等省引进石种有白毫早、乌牛早、无锡人毫、福鼎大白、龙井43等优良品种。966年,信阳地区农业、外贸系统组织光山、商城、固始、演川、新县的农业局、外贸单位派员到福建、江西、浙江三省考察,光山县派刘海似、张亚平二人随同考察,历时三个多月,引调了茶种8.5万公斤,其中福建崇安县水仙种5万公斤,浙江绍兴地区群体品种2万公斤,江西修水储叶种:5万公斤。光山分茶种1.5万公斤,安排在仙居杏山林场0.5万公斤,泼破河东岳、田洼1万公斤种植。
1967年,农业局刘海似与外贸张亚平到福建崇安、浦城调品种5万公斤,安排解山茶场2.5万公斤,泼破河1万公斤,槐店与白雀各0.5万公斤,寨河与孙铁铺各0.25万公斤种植。
1968年,刘海似与张亚平到广东英德茶场,调云南大叶第二代1.5万公斤,广宁县清桂茶(小叶)0.5万公斤。安排解山茶场1.7万公斤,其余安排在净居寺与牢山林场各0.巧万公斤种植。
1969年,晏河乡邀请刘海似与黄效恕赴贵州羊艾茶场调群体茶种5万公斤,除分给文殊乡0.6万公斤外,其余都在晏河乡种植。
1970年,刘海似与张亚平到广西柳州、南宁、横县调群体茶种5万公斤,重点安排在解山、白雀、砖桥、泼破河、槐店等乡镇种植。
1982年,刘海似与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雷光义、副主任徐生堂到福建引调茶种1.5万公斤,重点在凉亭乡种植。
1989年,刘海似与县茶叶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宗效及白雀、泼吸河、殷棚三乡(镇)长等6人,到福建崇安县实地考察后,引调福A大白茶种24万公斤,分配在泼破河、白雀、雷堂、殷棚、晏河、南向店、文殊、南王岗、长兴镇、解山、槐店、河棚等乡镇种植。引进的茶种经多年种植,均生长良好,尤以福建福鼎大白茶、鸿坑、浙江储叶、龙井43等群体品种优势最强。其特性是中叶型、叶肉厚,发芽早,白毫显著,持嫩性强,适宜做烘、炒青细嫩绿茶和毛尖。已成为光山茶树的当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