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风蜞鳘犴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提高语文素养 陈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蚕蝣鲢蹙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规定了要诵读的儿歌、古诗、优秀诗文等,“积累”已成为语文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语言积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积累语言的主渠道。1.读中积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张家界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观看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的图片,也让有预习的学生谈谈感受,激发学生对张家界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另外,背诵、记忆更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种各样背诵的指导,如:比赛背诵、示范背诵、表演背诵、看图想象背等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2 .理解中积累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鉴赏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跳水》抓重点词句体会孩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描绘情景、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海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摇摇晃晃”“吓呆了”“心惊胆战”,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学习《阿里山的云雾》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其他同学介绍阿里山风光。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张冠李戴’,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对于这类习题的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本上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二、课外学习渠道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大舞台。1.课外阅读中积累 新增教材阅读量虽然增加了1/3左右,但毕竟还是有限,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学了《赤壁之战》后,可推荐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游赤壁》,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读了《少年闰土》,推荐学生读一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在推荐课外读物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长此以往,必定会读有所获。2.收集资料中积累阅读时为了加深理解需要收集资料;写文章、进行口语交际以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记下一些,汲取语言方面的优点,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章里用上几句,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三、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辅助手段。 叶老曾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干家务,干农活,组织旅游、调查周边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四、参与班级活动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强化途径。 知识的积累有赖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处于智力开发期的少年儿童尤其如此。积累,是一个科学的、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应机智、灵活,有意义地去开掘。如:我在班级里推出“优美词句赏析专栏”、“手抄报专栏”、“读书笔记专栏”,举行朗诵、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展示了语言,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