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世人如何看待教师地位

时间:2024-10-12 07:32:28

古时候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

我国最早的学校起于西周,那时的老师被称为“司徒”等,老师实际上不是专门的职业,他们主要是为官府里专门选拔优秀人才,兼教学的,地位自然很高。春秋时,被称为“师”。《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当时把“师”和“君”并起,并有同样的作用,那就是帮助上帝来保护人民。

后来人们越来越尊重老师,把门徒称孔子的“夫子”拿来称老师。汉代称老师为“师儒”,足见当时对老师的尊重,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当时的政治地位很高,他们有一定的治世的能力和权力。

再后来把老师称为“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都说明老师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并且受到了尊重。

而这一些都与我国老师最初和政治有千丝万缕联系有关,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自古到今都认为,只要能当上官才是最成功的人生,也是最有才能的人,也只有当上官了才是最光宗耀祖的事,也才算是人才。官本位思想,让中国的老百姓对古代的老师倍加尊重。

古时候世人如何看待教师地位

扩展资料:

教师的角色地位如下: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其他角色——主要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功能。这里就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问题。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的角色地位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确定。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

© 手抄报圈